Discuz! Board
标题:
四川大学2017-2018年硕博读书会(二)
[打印本页]
作者:
295608944
时间:
2017-7-31 12:10
标题:
四川大学2017-2018年硕博读书会(二)
川大书法既以技法为经,当复以理论为纬,故霜露既降,书社初兴;集书法之硕博,究翰苑之微理。书社既谈书画,亦论文史;举书中之纲要,析前人之得失。日有所得,月有所悟;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是书社之旨也。 ——导师寄语
时间:九月二十九日
地点:四川大学书法研究教室
博硕研究生
:
张凯维,刘英尧,夏霁,吴晓彬,李爽,
白洁,王沁园,王婧熠,任雨晴
,
孟大江
张凯维 《中国书法探原》应成一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02
继上周读书报告中关于竹纸的疑问,这周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作简要概括如下:
关于竹纸的起源,学术界尚有争论,主要是源于晋、唐二说。有人根据宋代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有“若二王真迹,多是会稽竖纹竹纸”的记载,认为晋代已有竹纸。多数人则认为是起源于唐代、唐宪宗元和年间的文学家李肇在《国史补》中介绍各地名纸时提到“韶之竹笺”,韶是韶州,今广东韶关地区,说明唐代已有竹纸生产。英国已故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先生和中国科学院科技史家潘吉星先生均持此说。
北宋初年苏易简在其《文房四谱·纸谱》中记载:“如作密书,无人敢拆发之,盖随手变裂,不复粘也”表明北宋初年竹纸的质量并不高。至于竹纸为什么会在宋代兴盛,主要原因在于竹纸的原材料丰富而价廉,宋代又是古代科学技术最为发达的时期,制竹纸的工艺有所长足发展,竹纸的制造与宋代印刷业的发达有紧密联系,宋代的临安(今浙江杭州)、四川的成都和福建的建阳,是当时的三大刻书中心,亦是当时的造纸中心之一。
中国书法探原一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探究晋及之前的文字发展脉络,如《自周到汉古文篆隶草之地位》、《复古派创新派与钟王书法》等等;第二部分探究笔墨纸砚的起源与发展;第三部分考证《兰亭序》真伪以及碑学帖学源流等。其中第二部分说到羊毫之用于制笔,当亦甚早。清代著名书法家无论碑学帖学,多用羊毫。帖学中之刘石庵、翁叔平等,碑学中如邓石如、包安吴、赵㧑叔等等,羊毫比紫毫耐用而价廉,羊毫所以能夺紫毫之地位成为最通用的一种笔,除了羊毫笔自身的表现效果外,此亦原因之一。关于纸张,书中言及生熟纸问题:唯亦自唐代始,此幡纸、麻纸、谷纸、经纸之名渐予改称,除幡纸失其用途较早外、普通只有生纸熟纸之分。熟纸为士大夫用之于书翰投赠,生纸唯用之于书稿及丧事。本书对于墨在文房用具中的定位比较客观:昔贤有言,文房四宝,砚为最重,因笔、墨、纸三者,皆充随时之用,而砚则终身相依之伴也。斯言诚然。然砚为磨墨而存在,其对于毛笔字之作用为间接,而其他三者之为直接。读罢此书,书中有些许材料,是笔者前所为见的,在此不一一赘述。
刘英尧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彼得弗兰科潘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年11月版
两千年来始终主宰人类文明的世界十字路口,这是对丝绸之路的冠名。研究人数之多非其他众多行业可比。这是一部研究老话题的新书,作者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站在全新的角度、利用客观的视觉,体验由大到小、由外到内的全新世界史。丝绸之路作为中国历史上沟通西域文明的重要桥梁,两千多年前的萌生使得世界文明开始逐步走向一体化,从汉代到当代的时间锻造,形成了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中西贸易的往来,更多的是开创了其他各个方面的道路,书中从多个角度进行阐释说明,都有信仰、基督、变革、和睦、皮毛、奴隶、天堂、铁蹄、重生、黄金、白银、西欧、帝国、危机、战争、黑金、妥协、小麦、纳粹、冷战、美国、霸权、中东、伊战二十四个方面。
人类学家沃尔夫写道,人们已经习惯于接受一部内容沉闷的文明史:古希腊之后出现了罗马,罗马之后出现了基督教欧洲,基督教欧洲之后出现了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之后出现了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政治民主带来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和民主思想的碰撞反过来推动了美国的出现,其中蕴涵着追求生命、自由和幸福权利的真理。中国人对世界历史存在着较大的误区,是难以消除的。事实上,东西方之间的桥梁正是文明的交叉点,中亚西亚的这些国家,并非处于世界事务的边缘,而是国际交往的正中心,必然是伊甸园的诞生,就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富庶的田野里。曾经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往往是从贸易以及金融、政治的角度出发,从长安开启旅程,炎黄子孙的血液不可磨灭的会对中国形成一种主观力量,由此断然强行不会客观的逐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但是单纯的会对研究中国境内的部分历史较为主观详细,有得必有失,中国之道也。
夏霁 《晚清帖学研究》曹建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晚清帖学研究》这本书是曹建先生的博士论文,黄惇先生在为其作《序》中写道:“艺术思潮清理过程中常常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思维模式的单一所造成的简单化…不能否认碑派的兴起为十九世纪书法史的一个重要亮点,但以碑派兴起掩盖帖派成就的认识无疑是思维单向的结果。作者注意到,当碑派大潮到来的时候,还隐藏这帖派丰富多样的活动。”
于是作者将论述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帖学经典与晚清帖学观念,首先考证了晚清《阁帖》和《兰亭序》收藏情况和题跋的情况,证明在当时无论是《阁帖》还是《兰亭序》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随后,作者通过对郭尚先、吴德旋、包世臣、何绍基、康有为书学思想的研究,详细分析了他们的碑学、帖学观点。指出传统帖学观与逐步介入的碑学意识是并行发展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晚清刻帖的研究,作者认为晚清刻帖的兴盛是帖学发展的有力证据。
在结论部分作者提出:“学术与政治一体化的思维传统索导致的学术政治化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风行天下的原因,而政治化的学术正是其远离较为纯粹的学术研究的关键所在,也是其结论远离历史真实的缘由。以康有为之是非为是非而不断强化的晚清‘碑学笼罩’说所陷入的思维困境应该得到解脱与纠正,其不顾历史事实的歪曲应该予以澄清。”
另外,作者认为当代书法史上的许多问题,如书法取法对象为何常以欧颜柳赵入手;“兰亭论辩”风暴由来;书法创作流行的笔法和工具;章草风气的形成都可以从晚清学术思潮中找出渊源。
李爽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
中华书局出版社
梁启超集政治家与学问家于一身,从戊戌维新到护国战争,从政治转向学术,从万木草堂到清华研究院,留下了政治与学术的华丽篇章。
本书原是梁启超为蒋方震《欧洲文艺复兴史》做的序,谁知“既而下笔不能自休”,成后竟与原书厚度相当,遂独立成书。这同时也是一部阐述清代学术思潮源流及其流变的经典著作,作者将清代学术从时代思潮的角度划分为启蒙期、全盛期、蜕分期、衰落期四个阶段。因篇幅有限,暂且不表。
另一显著特征为本书突破了传统史论以“学案”为框架的体例,而以“时代思潮”为主轴来阐述有清一代学术思想。在开篇,梁启超即言:“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认为只有从时代入思潮入手,才能真正的把握住一时代学术思想的本质内容,流变规律和真实价值。
梁启超在书中对清代三百年学术思潮概括为“以复古为解放”。正如他在书中写道 :“纵观二百余年之学史,其影响及于全思想界者,一言以蔽之,曰‘以复古为解放’。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第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
梁启超曰“以复古为解放”大致分为三种角度,一曰学术发展;二曰研究方法;三曰政治启蒙。
一、学术史发展的角度:清代学术思潮的发展史就是一段学术复古史。
二、研究方法的角度:清代考证学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大思潮,其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功不可没。清学全盛期的学术巨擘戴震。而戴震谓之“解放”者有二:一曰:“不以人弊己,不以己自弊” ;二曰“以‘情感哲学’代替‘理性哲学’”
三、政治启蒙的角度:“以复古为解放”此意有二,一曰“托古改制”,二曰“中体西用”。
梁启超的“以复古为解放”以清代学术思潮比拟文艺复兴,认为清学也是在不断解放。虽说二者同为“解放”,可解放的方式、目的和后果不尽相同,此处值得商榷。
吴晓彬 《儒林外史》吴敬梓 人民美术出版社
儒林外史是一部为人熟知的名著,但其中的内涵,有细细品读者,恐怕不在多数!鲁迅指出:“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时弊。机锋所向,犹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能讽,于是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此语可作儒林外史之概要。
作者吴敬梓足可注意之处: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称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身在科第仕宦多显者的官僚地主家庭。但自祖辈起就日渐衰微。他十三岁丧母,十四岁随父宦游。二十三岁时,父亲去世。其后,他不顾身份贵贱,广泛结交各色人物。不善打理家产,受宗族长辈歧视唾骂,财产亦被趁机侵吞。于是,他心怀愤懑、移家南京,自此更加贫困。五十四岁时客死扬州。
思想上,吴敬梓从小接受封建正统教育,父辈望其以科举之道出身,他却用功于词赋。并对师长背的期望提出质疑,后更深恶八股科举,对做八股精细者,非常蔑视,反感。他效法晋阮籍稽康披襟箕踞,愤世嫉俗。并拒绝巡抚请其应试之邀。吴敬梓的行为方式明显受到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影响。这股进步思想批判了宋明以来的程朱理学,针对存天理灭人欲等禁锢人性的观点,进行猛烈抨击。这股思潮历时较长,规模较大,给了生活在康乾时期的吴敬梓以深刻的影响。从吴敬梓的生平经历与思想,我们可以联想到其对儒林外史的构思写作之间的联系。没有深刻的人生经历和思想高度,是无法写出经典的作品的。
以上是对儒林外史的第一个关注,希望以此引起对本书的兴趣。
白洁 《中国文学批评史(一)》
罗根泽著 1957年出版 古典文学出版社
这本书1957年十二月第一次出版,作者罗根泽是当时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书后两年多他便自杀了。文学批评史是他倾注毕生精力所著,可惜只完成先秦两汉魏晋六朝,隋唐晚唐五代四个部分。他梳理了前人做学问的弊病,以示后人不至于“年至不惑,学无一成”。欲彻底了解文学创作,必须借助文学批评,欲彻底了解文学史,必借助文学批评。真正的批评,只是叙述他的魂灵在杰作中的冒险,批评、创作,究竟是对立的两件事,直到近代才逐渐融合。在中国,那会还不把批评视为一种专门的事业。“过去的是非,何必去计较,未来的好坏,必须明定准绳。”当时中国整个的民性如此,整个的文化如此,对文学当然也不斤斤计较于批评过去,而努力建设未来,所以中国的文学批评偏于文学理论,与西洋偏于文学裁判及批评理论者不同。
王沁园 《艺境》宗白华 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2011年
这本书主要是辑录了宗白华先生的部分论艺之文,而这其中的“艺”包括:中国艺术,如诗词曲琴棋书画,还有西方的文学艺术,如建筑雕塑等。其中不乏有短小精悍的随感,也有篇幅较长的关于某一问题的论述。书中《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篇中讲到魏晋人的艺术萧散简远、超然绝俗,那正是源于晋人在人格上追求自然主义,欣赏人格的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在感性认识之后就得走进理性的殿堂,就是要切实地研究美学和艺术。美学并不是简单地让我们去寻求感官上的享受,沉迷于色、声、香、味、触之中,而是从引人注目、悦耳动听的事物中去发现美的要素,总结出美的规律,让真正的美成为自我精神的升华,成为我们雅致的文化品位。
宗白华先生的这本书,既谈艺术和美,又不单只谈艺术和美,从中我还读到了一些人生的哲学,其文字行云流水、旁征博引,且中外资料信手拈来,颇有种读钟老文章的感觉。但与钟老不同的是,他的文字里又有更多的中国古典文化气息,又有更加深厚的美学底蕴,是研究中国文艺必不可少的资料。
王婧熠 《如何阅读一本书》 商务印书馆
2004
作者是[美] 莫提默·J. 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两人同为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 还曾一同编辑了1970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
该书主要论述指导如何通过阅读增进理解力。一开始作者就在强调一个观点“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就越好。”通过一个主动的阅读,通过在阅读中投入心思不断地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收效。阅读的目标是为了获得资讯,以为求得其中的理解才去阅读。书中说“真正的阅读是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只凭借自己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为止。”这是读书的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终目的。只有更清楚的理解,才可以让自己获得新的或更高层次的启发。阅读就是学习”,在我看来阅读不但用来知道自己的学习,还要用来进行自我发现。
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要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还要去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把读书当做一种与作者的对话,通过对话挖掘出作者的思路和思想,从而获取出一种阅读之外的东西。
本书中,作者将读书分为了四个层次
1、基础阅读2、检视阅读3、分析阅读4、主题阅读
这四个层次是一词渐进的,但又建立在前一种层次的基础上的。通过基础阅读获取一本书的内容;通过检视阅读,获取一本书的构架与主题;通过分析阅读,更深层次地咀嚼和消化一本书;通过主题阅读,对同一主题的数本书进行整体的分析和研究。
任雨晴 《书法通论》丁文隽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年6月
丁文隽先生的ㄍ书法通论》从书法的起源与发展入手介绍了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提高艺术水平的主要途径,并且详述了执笔法、运笔法、结构法与取法,在正文最后还总结了临摹的方法与用具,对于初学者有介绍指导的功用,作为书法专业的学习者,读过这本通论后对书法有了更加清晰的脉络,对于我们从事书法教学任务也有良益之处。本书在第三章中提供了书法艺术的五项审美标准,因为如何评定书法艺术的好坏历来没有一个共同的正确的标准,往往由于每个封建统治者的好恶不同,他们所钦定的流派与风格也就不同,凡被某位皇帝钦定的流派与风格,就会身价倍增,成为评定书法好坏的惟一法定标准,其他的流派与风格就要遭贬,打入冷宫。这不可能促进书法艺术的正常发展。丁先生从历代书法家及其代表性,以及历代书评中大体归出了五类风格并作了详细介绍。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最后简论了历代书法绝句五十四首,并附了历代碑帖的图片,对于理解作者思路亦有帮助。
孟大江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著 商务印书馆
1994年6月版
此书为民国四大史学家之一、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系统介绍中国文化史演进的代表作,实则为运用对比、辩证、发展的研究方法对中西文化进行分析。本书弁言从文化、文明两词开始,对中国古代文化地理背景、多民族融合、古代生活和古代学术、文艺美术和宗教等等做了阐释。我认为大家在读《国史大纲》之前先翻看这本书稍好,这样会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和清楚的认识。钱先生一生著作颇丰,包括《中华文化十二讲》、《晚学盲言》等等都对中西文化的不同进行了分析,但大体都在此书思想范围之内。
此书为作者基于以下信念而写成:
一、“文明”、“文化”皆指人群生活言。文明可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
二、人类文化大别不外游牧、农耕、商业三类型。游牧、商业型起于内不足、需向外寻求,文化特性常为侵略的。农耕型可自给,无事外求,文化特性常为和平的。
三、人类文化终必以和平为本,故领导者必以大型农国是赖。
四、中国为举世农耕和平文化最优秀之代表,绵延五千年之久,若能配合新科技之装备,而依然保有深度之安足感,则于世界人类文化和平必大有贡献。
五、欲改进中国,使中国人回头认识自己以往文化真相,则为绝要一项目。
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故应从全部历史之客观方面来指陈中国文化之真相。
该书写于抗日战争时期,此阶段是在五四之后,中国传统文化正遭受着西方文化严重的质疑和批判。这本著作能够用朴实的文字对文化的脉络进行清楚地分析,为中国传统文化正名起到了关键作用。虽然时代在发生变化,但宾四先生对于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分析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尽管一直都存在,但是宾四先生能够从地理、人文、历史观念上做阐述,对于我们认识中西文化本质最为重要!
欢迎光临 Discuz! Board (http://www.jianganhe.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