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标题:
三亚学院成立“海南地域建筑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周六的大会上说了啥?
[打印本页]
作者:
za402
时间:
2020-1-11 08:07
标题:
三亚学院成立“海南地域建筑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周六的大会上说了啥?
走进校园 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
你眼中的海南什么样?
除了全年盛夏、阳光、椰树、沙滩……
还有崖州古城、东坡书院、万宁青云塔、海瑞墓、美榔双塔、蔡家大院……
全省不可移动文物名录427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5 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69 处、未定级文物3596 处。
这么多文物,如何保护?
11月24日,海南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学校成立“南海地域建筑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旨在研究保护海南珍贵建筑遗产,留住海南发展中弥足珍贵的历史印迹,增添区域文化自信。海南省建筑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毛小波,校长陆丹,副校长车怡及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澳门科技大学等专家学者共同出席论坛开幕式。
△陆丹校长致辞
△海南省建筑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毛小波致辞
△我校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吴晓淇致辞
本次论坛由三亚市社科联、海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三亚学院共同主办,我校艺术学院承办,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协办。国内高校研究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家大师围绕海南自贸区(港)背景下传统古村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复兴,传统古村落的价值认知与发展模式,传统古建筑遗存、现状、保护及技艺传承研究等主题,共同探讨海南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路径,共商科学保护方法。
陆丹校长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从全球化进程及全球化与本土化交汇对话的语境中解读了海南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文意义和存史价值。他表示,建筑文化遗产作为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重要见证,建筑之美不止在造型设计而在文化沉淀。
因受地域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影响,以建筑群落构成的空间结构考量,海南建筑之美则独到、非常,它真实反映了海南原生族群的政治经济活动和居住方式,保护海南传统建筑即是在挖掘海南珍贵的人文资源,挖掘存留于建筑中的城市记忆。
错过重要内容?教授讲座原文在这里!
(向上滑动启阅)
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之道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志庆教授
从文化的概念开始,探讨了文化的价值观与旅游的关系,探讨了文化与旅游的正向关系和负相关的特征和结果,指出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未必是正相关的关系,文化遗产对文化旅游的促进关系受多种因素形象。而文化旅游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一定的影响。以澳门全岛列入文化遗产对澳门旅游数据的影响为例,说明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如家族祠堂、牌楼等建筑问题,也是文化传承的问题。这种文化传承层面保护不仅物质层面的,更是人文关怀层面的。
海南和澳门都是滨海城市,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存量。而以文化旅游角度,文化遗产的丰富未必可以推进文化旅游,两者联系不清晰,如澳门的现状。因此为了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需要将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进行意识到系统的融合,互为促进。海南和澳门至今仍存在着是文化要素的提供者,而不是文化内容的生产者,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相对落后。
文化遗产不是累赘,文化遗产促进旅游,旅游使文化遗产更有影响,更深入人心,引起关注,促进保护教育,经济收入用于遗产保护。通过逐步而坚定的法制建设进程和活化利用,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尽管文化遗产保护仍然存在产权利益问题、城市承载力、旅游智慧化问题,都是对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文化遗产是宝藏,关键是要有挖宝人,创意、市场、坚守。只有通过立足于原生性文化资源的开发、将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相融合、积极发展城市文化特色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才能以融合发展的思路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
要积极在文化产业中去产业化,积极解构传统文化旅游价值观,从长期发展入手,不要仅关注短期收益。此外,应积极改变观念,培养错层次的多元文化人才。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媒介推广,从多方面推进文化产业的深层次发展。
从文化本身而言,保护遗产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张教授关于文化旅游研究的讲座对海南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我校南海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之际,张教授的分享对研究中心的发展有着有益的引导。借助本次论坛,汇众家研究之功,将推动三亚学院艺术学院设计学科发展,理论研究、实践教学的不断深入,同时也将带动三亚学院在弘扬海南本土文化、服务地区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张志庆教授
张教授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分析比较了海南和澳门的文化发展轨迹和地域特征。探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问题。
文化遗产不是累赘,文化遗产促进旅游,旅游使文化遗产更有影响,更深入人心,促进保护教育,经济收入用于遗产保护。通过逐步而坚定的法制建设进程和活化利用,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
文化遗产是宝藏,关键是要有挖宝人,创意、市场、坚守。只有通过立足于原生性文化资源的开发、将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相融合、积极发展城市文化特色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才能以融合发展的思路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
从文化本身而言,保护遗产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向上滑动启阅)
为中国而设计,为农民而设计
——居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课题实践
——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昊教授
结合《为西部农民生土窑洞改造设计》项目成果,以”无界“与”跨界“,探讨了展开多学科、多领域、多维度的学科跨界思考与艺术研究。对中国北方(西北)传统民居聚落文化遗产的保护性研究课题进行了探讨,深入关注设计为农民而设计。
团队深入陕西、甘肃、山西、河南等大量生土窑洞建筑调研,落实在陕西三原县的社村为项目实施基地。陕西三原县柏社村的地坑窑洞聚落,位于黄土高原南端、渭河北岸的台地上,是观众通往陕北的通道。该村历史可上溯至晋代,是渭北地区著名的古村镇。该处地理环境独特、村落结构简单淳朴大气,民俗文化丰富。课题从2009年开始调研考察,到2010年方案确定并开始实施,共同完成十个窑洞院落的设计和七组窑院的改造施工。
通过对窑洞院落的考察和研究,分析了当地的地理、风俗、生活习惯、生活模式等特质,结合生土窑洞院落的建筑特征,以现代的、科学的、可持续性的思路,推动了传统窑洞院落建筑文化的进步。项目过程中,团队感受到了“为了农民而设计“的必要性。不懈的努力使得项目在建筑的功能性、美感、可持续发展、社会意义方面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项目《”为西部农民生土窑洞改造设计“四校联合公益设计项目》获得了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艺术设计类金奖等一系列殊荣,其贴近民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对传统民居研究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学术研究应强调可持续的艺术设计教育应加强对地域性传统民居聚落的保护与研究的结合,环境艺术教育与实践教学共同落实与可持续发展。正确认识民族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学术价值,并逐步使其成为艺术教育的可持续的基石。在创作中,要努力创作设计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有机融合的、具有时代性的优秀作品。
△吴昊教授
“可持续的艺术设计教育应加强对地域性传统民居聚落的保护与研究的结合,环境艺术教育与实践教学共同落实与可持续发展。”
吴教授常年关注对中国北方(西北)传统民居聚落文化遗产的保护性研究课题,深入关注设计为农民而设计的学术主张,他结合《为西部农民生土窑洞改造设计》项目成果,表示我们应正确认识民族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学术价值,逐步使其成为艺术教育的可持续的基石。
在创作中,要努力创作设计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有机融合的、具有时代性的优秀作品。
(向上滑动启阅)
重庆特色空间探索与建设实践
——四川美术学院黄耘教授
从城市发展模式开始,通过不同案例的分析,探讨了地域性和现代性的冲突和博弈。现代性作为改变与改善社会力量的理性对‘现时空间“的否定。试图通过理性建构一个空间来认知一个存在空间。恪守启蒙理想,坚信理性可以超越文化的差异,成为创造人类聚居的基础。马克思韦伯认为”理性控制着整个城市的生成。“理性规则穿梭于现实与理想的不断交互中,通过规划师的英雄化的态度,将启蒙性理想付诸于”超越性实践“,以批判理论潜在的”粉碎异化的洞见“,以及现实生活千变万化的可能性。
建筑形式的产生与环境适应性相关,而建筑的变迁也是直接地或间接地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我们看到横断山区的自然环境直接早就了独特的区域性建筑类型和聚落形态,这是区别于其他地理环境产生的聚落之美。通过“活体“(西南山地环境的”地域性“生成原理)、”壳体“(古镇生活方式的载体)提炼,提出建筑”演替“的概念。以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的规划建设为案例,提出了城市建设与地域性环境改变的思考。
通过一系列后现代背景下地域性的演替实践案例,演示了社区空间演替、“城市针灸”——基于社区生活的更新、传统技艺的当代演绎、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新面貌。保护地域文化的方案多种多样,其途径也众多,有机地融合文脉、地域性与现代性,将成为保护地域文化的有效途径。
△黄耘教授
马克思韦伯认为“理性控制着整个城市的生成”:“理性规则穿梭于现实与理想的不断交互中,通过规划师的英雄化的态度,将启蒙性理想付诸于超越性实践,以批判理论潜在的”粉碎异化的洞见,以及现实生活千变万化的可能性。”
社区空间演替、“城市针灸”、传统技艺的当代演绎、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新面貌……保护地域文化的方案多种多样,途径众多,有机地融合文脉、地域性与现代性,将成为保护地域文化的有效途径。
虽然居住形式不同,但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是相通的。黄教授从重庆城市发展模式开始,通过不同案例的分析,探讨了地域性和现代性的冲突和博弈。建筑形式的产生与环境适应性相关,建筑的变迁直接或间接地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收获很多!他们说
@Mr.
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听这次讲座让我收获了很多。
讲座让我知道了建筑要从百姓入手,要让居民拥有更多的幸福感,要运用当地材料更好地融入环境。在张志庆教授的讲述中,我了解了澳门建筑的历史文化、澳门的建筑美学,以及澳门在古建筑保护方面与海南的相同点;黄耘教授的讲座让我感受重庆建筑的奇思妙想,以人为本是他设计理念的中心……这些对于我们环境设计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指导。
@谭俊
我是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进入本专业第三年,论坛让我对城市空间的形成过程和原因有了新的了解,它不仅是物质空间形态,更多的是受社会人文的影响。我们现在学习的层次还很浅,对于宏观的方面接触很少,之后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古建筑保护势在必行,文化需要传承,但是传承的过程中“空核”较多,我们在很多方面只保留了它的形制,而欧洲很多古典建筑具有使用功能,所以我们在保护古建筑的很多方面还需要成长。
@白尚顺
我是今年入学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今天的论坛让我觉得,身在海南读书,应该为保护古建筑贡献一份力量。
目前本地的古建筑不是原住民自发保护、经营,更多的是外来人员开发,引进外来技术,这就类似于仿制品,神似形不似。那我们保护古建筑的意义并不是这样的,“古董”的价值在于它的年代性,在于文化的传承。对于海南古建筑文化的传承,我觉得更有必要的是它本土的一些人,而不是一个建筑的形式,没有人文在里面,它可以说就是一个仿制品,就没有任何时代意义。
△南海地域建筑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揭牌
南海地域建筑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后将在地域建筑普查、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研究保护评估、城市历史街区研究与保护、建筑遗产保护规划、工程设计与修复以及传统建筑的再创作等方面开展专题性研究和学术研讨活动,为海南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参考。中心将通过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遗产保护研究所联合,共同推进校内、国内和国际的多层次交流合作,打造海南乃至全国著名的建筑遗产保护机构。
△颁发特聘教授聘书
借助本次论坛,汇众家研究之功,将推动三亚学院艺术学院环境与规划系学科发展,理论研究、实践教学的不断深入,同时也将带动三亚学院在弘扬海南本土文化、服务地区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Tips:对这个领域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阅读参考书目《建筑鉴赏方法》
《图像中国建筑史》
《内镜·外象:姚嘉喜的建筑美学》
△图文来源:艺术设计学院、印 岭
王静辉(大学生通讯社)
周丝丝(大学生通讯社)
△编辑:徐 滢
△文案:刘天悦
△采访:李燚晨
△美编:汤 杰
为更好的三亚学院点个赞!
作者:
白瓷
时间:
2020-1-11 14:39
还不错 赞一个
欢迎光临 Discuz! Board (http://www.jianganhe.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